如何選擇一臺靠譜的自動電位滴定儀?
對于如何選擇自動電位滴定儀,歷來有很多的討論,筆者認為還是要回歸電位滴定儀的本質,考量一些關鍵的因素:加液精度、觸摸屏、驅動器配置等等,究竟哪個部分是最重要的?聽筆者一一道來。
滴定是一種化學分析技術,用于測定樣品中溶解的被分析物含量。在選擇自動電位滴定儀之前,有些滴定基礎知識必須要掌握,這對我們后續使用、選擇合適的滴定儀非常重要。
1.滴定的原理
向樣品中滴加已知濃度的滴定劑,使滴定劑和被測物之間發生完全的化學反應。而后通過測定滴定劑消耗的體積,根據化學計量法計算,來確定被測物的含量。
2.滴定的應用
基于以上滴定的原理,滴定反應的終點必須容易被觀測的,通常會采取一些方式來進行觀測,如電位法(通過電極測量電位)或使用指示劑(通過指示劑的變色)來確定終點。所以應用滴定反應來進行的測量實驗,通常是快速的、完全的、明確的、可觀測的。
例如:用氫氧化鈉(NaOH)滴定醋酸(CH3COOH)的反應,公式如下:
CH3COOH + NaOH → CH3COO- + Na+ + H2O
我們可以通過消耗滴定劑NaOH的量,來確定體系內醋酸(CH3COOH)的含量。
滴定測量技術,由于測量成本低,精度高在分析實驗中被廣泛應用。最早,滴定劑通過帶有刻度的玻璃管添加并記錄消耗的體積,手動調節旋塞開關來控制滴定劑的添加量,當反應進行到終點時,體系內顏色發生變化。所以起初只能進行那些到終點有顏色變化的滴定實驗,隨著滴定分析的發展,人們根據經驗開始在體系內加入指示劑來確定反應終點,此舉拓寬了滴定分析的范疇。后來測量電極的產生使得滴定實驗覆蓋的范疇又進一步擴大,目前對于實驗終點的判定大多采用這兩種方式:指示劑變色或電位的變化。
3.滴定的分類
例如: 葡萄酒、牛奶、番茄醬中的酸含量,包括HCl、HNO3、H2SO4
例如: 水的總硬度(鈣鎂離子)牛奶和奶酪中鈣的含量和水泥分析
NaCl + AgNO3 → AgCl↓ + NaNO3
例如: 薯片、番茄醬和食物中鹽(NaCl)的含量,硬幣中銀的含量
BaCl2 + Na2SO4 → BaSO4↓ + 2NaCl
Hyamine + SDS → Hyamine-SDS
例如: 洗滌劑、洗衣粉或沐浴露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含量
根據終點類型的不同又可以分為:終點滴定和等當點滴定
傳統滴定方式就是終點滴定:添加滴定劑至指示劑顏色發生變化,計為終點。
等當點滴定(EQP:Equivalence Point)
滴定劑與被測物按等物質的量完全反應,在滴定曲線上表現為突躍點。二維滴定曲線的橫坐標是滴定劑的消耗體積(mL),縱坐標可以是pH、電位(mV)、相對透光率(%T)、相對吸光度(A)、電流(I)、溫度(T)等。
記錄在等當點處滴定劑消耗的體積,通過計算與樣品發生化學反應的滴定劑消耗量,得到樣品的含量。
4.自動電位滴定儀的應用
隨著滴定實驗的廣泛應用,人們開始不滿足于傳統的手工控制玻璃管加液的方式進行滴定實驗,這種滴定方式結果的準確性、分析效率都較低,傳統手工滴定的結果精確性和效率主要靠化驗師的技術能力,尤其是辨別不同顏色的能力。也就是確定終點的能力。
近些年隨著煤化工行業的發展,實驗與分析任務量越來越大、對于與結果的準確性要求越來越高,滴定實驗的操作也從手工滴定,慢慢的開始被自動的機械設備操作所取代,從手動加液,到后來的通過馬達驅動活塞滴定管加液,使滴定劑添加的精準度更好;不同種類的電極取代了指示劑來確定反應終點,大大提高了結果的準確性。
相對于指示劑變色的方式,測量電極的測定電位并對電位-滴定劑體積做曲線圖,通過數學模型評估滴定曲線得到的結果,更真實的反映了化學反應的過程。整個實驗過程自動化程度較高,也大大降低實驗員的勞動強度。同時也更節省人工成本。
自動電位滴定儀仍在繼續發展,在滴定過程中一些步驟和方式逐漸智能化,進一步提高了儀器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。比如:
直觀的觸摸屏界面:只需“一鍵”進行滴定,一次操作進行完成實驗;
智能識別滴定管:支持熱插拔,無需反復開關機,既高效快速又防止因反復開關機對儀器產生的影響;
智能電極:自動識別和讀寫電極芯片中的數據,防止電極的錯誤使用;
模塊化設計: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功能組合,如配置多個驅動器、多個滴定管等可根據實際需求自由添加;
自動進樣器:可以滿足大量樣品測試的需求,一次啟動可完成多個樣品的連續測定;
網絡版軟件:通過電腦端可遠程一次操控多臺設備進行實驗、方法的寫入和復制、結果收集和匯總,并帶有數據庫便于后期認證和審核。
5.自動電位滴定儀的選擇
對于如何選擇自動電位滴定儀,歷來有很多的討論,筆者認為還是要回歸電位滴定儀的本質,考量一些關鍵的因素,首先要考慮加液精度,加液精度實際上指的是最小一滴的加液量,傳統的玻璃滴定管通過手工加液,技術熟練的實驗員最小可以加半滴約0.25mL。
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電位滴定儀,如:滴定管體積10mL搭配20000步加液驅動器,每一滴的加液量是10mL/20000=0.5uL,遠比手工加液精度高,如:滴定管體積20mL配合20000步加液驅動器,每一滴的加液量是20mL/20000=1uL,也比手工加液精度高,可見加液精度的高低取決于滴定管體積與驅動器的步數的比值,但即使滴定管體積20mL搭配10000步加液驅動器驅動器,每一滴的加液量是20mL/10000=2uL,也比手工滴加精細很多,其實在滴定管體積固定的前提下,常規的實驗無論是10000步的驅動器還是20000步的驅動器都可以很好的滿足實驗需求。
除此之外,例如支持中英文在內的多語言彩色觸摸屏的設備,相對而言操作的便利性會更好些,可以直達子級菜單,編輯方法和通過快捷鍵進行一鍵啟動測量都較方便。
對于后期是否可拓展其他方面的應用,是否能配置多個驅動器等方面的考量,其實應該回歸用戶的實驗需求來看,滿足實驗需求且又經濟的設備才是用戶需要的設備。沒有必要追求參數的領先,還是要注重實際的使用效果。
近些年國產的自動電位滴定儀設備成長也很快,一些品牌都完成了從無到有,從有到優的突破和飛躍,產品從設計到工藝都很讓人欣喜,但由于煤化工行業的樣品較為復雜,需要更多的是廠商的經驗,方法的調試,甚至是應用方案的整合,在這些方面,國產設備還需加油。
綜上所述,是電位滴定儀的原理及目前現狀的一些介紹,實際使用中其實要關注的還有很多方面,比如標準、比如樣品前處理、比如特殊樣品的特殊性質,都是決定分析品質的關鍵,儀器只是分析中的一部分,選擇適合的儀器設備相當于選擇了好的幫手,但無論幫手多優秀,實驗還是我們來主導的,善用好的幫手才是提升實驗效率、提升分析質量的不二法門,因此希望通過本次的分享讓大家能有所收獲,找到更多、更適合我們的好幫手。